养老资讯 | 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听听代表委员怎么说?

作者:清檬养老-专注定制        来源:媒体综合        发布时间:2024-03-19 14:08:00        点击:

养老是每年全国两会都十分关注的热点话题,这不仅是因为中国老龄人口众多,也因为养老是我们每个人迟早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建议放宽养老金等长期资金进入股权投资领域,可提高投资回报和鼓励科技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表示,应对老龄化,需要让老人的钱袋子鼓起来。在现有的养老第一、第二支柱基础上,国家大力发展第三支柱。鼓励养老金参与股权投资,不仅可以扩大中长期资金来源、提振金融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也更加自主可控为养老金融创造更高收益。他认为,养老产业如果能够充分激活,它本身会形成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集群,因为它有一个超长的产业链,从养老金融、养老地产到与医疗相关的医养结合等方面。金李同时表示,必须要通过发展先进的科技,如机器人技术、语音识别、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使先进的科技可以在养老大产业上获得非常丰富的应用场景,从而形成科技创新的一个闭环。

全国政协委员吴为山:让养老院成为老年人的“人文乐园”

今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带来了一份关于养老的提案。他注意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老年人对晚年美好生活的更多向往,作为老年人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养老院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然而,吴为山在走访调研中发现,许多养老院存在生活单一化、管理封闭化、环境医院化的情况,缺乏人文关怀和文化氛围,导致不少老年人不愿意住养老院。因此,他希望,通过一系列措施,让养老院成为老年人的“人文乐园”。

全国人大代表周燕芳:优先对90后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发财政补贴,建议调增个人养老金年度缴费金额上限至20000元

周燕芳提到,个人养老金存在“开户热投资冷、缴存意愿不高”等现象。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年轻人尤其是90后虽然在开户人数上占到整体的30%,但在参与配置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缴存和投资时均有所顾虑。背后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年轻人对个人养老金不够了解;年轻人长期养老储备意愿不强;税收政策对年轻人的激励不足;账户管理灵活性不足;个人养老金产品选择专业门槛高。另外,建议调增个人养老金年度缴费金额上限至20000元,以加大EET模式(EET即在补充养老保险业务购买阶段、资金运用阶段免税,在养老金领取阶段征税的模式)下税收优惠力度,提高税收递延的激励效应,增加对中高收入年轻群体的吸引力。

全国政协委员林敏建议:完善医保待遇保障机制,探索“同病同保障”

林敏建议完善医保待遇保障机制,逐步统一基本医保目录范围和报销政策,尽可能缩小各地待遇差异。探索推进跨省异地就医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可遴选部分病组探索“同病同保障”。“在充分听取临床专家等意见基础上,建立价格调整机制,发挥价格合理补偿功能,合理测算成本价格,加强省级间价格联动,缩小项目价格收费标准差距,逐步实现价格一体化。”同时为减轻参保患者看病负担,逐步扩大跨省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的病种范围、数量及联网定点医疗机构覆盖范围,保障患者及时联网直接结算。

在医保基金监管方面,林敏建议将跨省异地就医监管纳入国家医保局年度基金监管重点工作,通过飞行检查、联审互查等方式加强监管。同时建立全国异地就医费用分析通报制度,定期对费用、报销比等指标进行分析通报,引导定点医疗机构合理使用医保基金,并完善跨省异地就医费用协查机制,统筹就医地和参保地监管力量共同开展跨省监管。

全国人大代表、央行辽宁省分行行长付喜国: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开展多层次养老供给建设

付喜国表示,我国发展养老产业具备制度优势、后发优势、新技术革命支撑等有利因素,通过合理的制度和措施安排,养老产业可以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核心是养老产业化,通过顶层设计形成养老体系。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具备率先探索建立养老体系的优势条件和迫切需要,建议加大中央试点政策倾斜,在辽宁探索走出一条解决“未富先老”问题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辽宁为试点,开展多层次养老供给建设。二是发挥辽宁产业优势,试点农村养老数字化、智能化。 三是优化养老服务行业管理,加强常态化监管。四是在辽宁开展制度探索试点,盘活老年人资本。五是在辽宁探索构建定位明晰、有效循环的养老产业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拟提交《关于大力提高农民养老金标准加快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提案。

图片在中国近3亿60岁以上老人的“养老挑战”中,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更为突出。对此,连玉明建议,启动全国范围内的农民养老金统一上调,在现有基础上,每人每月至少上调100元。据连玉明估算,如果在现有基础上,每人每月养老金至少上调100元,按照全国1.3亿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口算,每年新增财政支出1560亿元。按照去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4574亿元,这笔支出约占全国财政支出的5.6‰。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向上攀升,农民养老金也需要跟上经济增长的步伐。对此,连玉明建议,进一步强化农民养老金增长机制,确保农民养老金增长不低于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

全国政协委员徐凤芹——养老服务不断完善

近年来,我国围绕老年群体出台了多项政策,《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等相继印发,养老服务制度框架不断完善。徐凤芹委员表示,这些政策有利于推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同时,她提出,要充分认识和发挥低龄老年人的作用,打通低龄老年人就业路径,完善工伤险等保障制度,实现老有所为。徐凤芹委员说,社区在养老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引进市场力量建设了很多养老驿站,提供日间照料和托管等服务。徐凤芹委员表示,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重中之重是要依靠科技进步,“现在,智能穿戴设备和家用机器人发展很快,要继续鼓励和支持智慧养老产业,让更多老年人共享科技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薛村镇小成村村委会主任马金莲——找准需求 探索农村养老举措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马金莲在山西一些农村地区调研后发现,农村留守老人较多,不少患有慢性疾病,迫切需要专业、便利的医疗保健服务。“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如何让更多农村老人就近、低成本、健康养老,成为急需解决的难题。”马金莲说,过去一年的调研中,她了解了不同地方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探索,获得了不少启发。“有些地方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减轻了家庭养老经济压力和照护负担;有些地方将农村闲置房屋改建成养老机构,既盘活了资源还节省成本。”这些天,马金莲正在梳理调研成果,完善建议,“希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让更多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院士:切实提高农民养老待遇,让种粮有吸引力

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就是要提高种粮农民收入,就是要让种粮农民过上体面的生活。基于此,胡培松建议:提高种粮农民养老待遇。我国农村常住人口严重老龄化,绝大多数农村的集体收入和居民收入较少,农村养老资源不足、分布不均,农民基础养老金仅为城镇职工养老金的5.26%。为此,建议切实提高种粮农民养老待遇,真正到了60岁,尤其是70岁以后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才能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才能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此外,通过政策、项目等手段,吸引返乡农科大学生,扛起种粮大任。

全国人大代表马一德:鼓励龙头企业推进“AI+家装”“AI+养老”智能应用探索

针对当前智慧社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今年两会马一德提交了《关于完善智慧社区建设,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建议》。结合智慧家装、智慧居家养老等趋势,他认为相关部门要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推进“AI+家装”“AI+养老”的智能应用探索,研发更加适配智慧社区生活场景的技术和产品。同时,要制定智慧社区建设的统一标准和规范,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应用标准和安全标准等,确保各社区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数据交互。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三义寨乡白云山村党支部书记人大代表陈保超:丰富农村养老载体,提高助老餐厅覆盖率

陈保超代表在兰考的工作中发现,农村养老服务场所多是利用空心院老村室、撤并校舍进行改造,适老化设施不够完善,后期维护运营费用不足。通过实地调研还发现,农村老年人无稳定收入,对人住机构养老还有一定经济压力。在各类的养老服务中,较为突出的是农村老年人就餐难问题。以陈保超所在的白云山村为例,全村1100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193人,占全村比例19.3%。由于年龄较大,行动不变,子女常年外出就业,留守老人长期无人陪伴,一日三餐成为了留守老人“老大难”问题。为此,陈保超代表提出了两条具体建议:1、丰富农村养老载体。加大对农村养老设施资金支持力度,倡导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兴建集体老年公寓,让老年人在村内或就近互助式养老。2、提高助老餐厅覆盖率和运营率。利用闲置的国有建筑资产,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与品牌餐饮企业、连锁快餐企业合作,多渠道增加助餐供给主体。

全国人大代表龚定玲:多措并举进一步完善居家养老护理链条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百货事业部重百沙坪商场品类销售一部资深主管龚定玲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探索更多层次的养老服务,是应对未来老龄化挑战的必然之举。龚定玲介绍,目前养老模式约分为机构养老、居家社区帮扶养老、康养结合养老、抱团养老以及居家养老等。近年来全国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持续发展,但目前我国约有九成老年人仍然选择居家养老。鉴于此,她从增设居家养老床位、扩大“长护险”宣传力度、完善居家养老床位护理链条、建立监察制度四方面提出了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今年海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推动智慧医养深度结合,加快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呈现出“超大规模、超快速度、超早阶段、超稳结构”四大特点。同时,老年人患病率高、得病种类多、带病时间长等特点突出,对养老、医疗、护理等综合服务需求急剧上升。加快发展智慧医养结合,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是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有效途径,更是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张金英——建议高校开设养老照护专业

她表示,我国目前存在老年健康照护体系不健全、养老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尤其在失能失智老年人的长期照护和养老问题上,亟须着重考虑和应对。张金英调研发现,失能失智老人的家庭照护压力大、医疗服务支撑不足。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家庭成员需要承担较重的照护责任,但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加剧了家庭成员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而养老院对于失能失智老人只能提供基础的医疗服务,且护理收费较高,家属难以承受。专业服务人才方面,按每3位老人需要1名护理人员的国际惯例,以我国4000万失能老人为基数测算,护理人员需求约在1000万人,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人员总体数量不足,尤其基层人才严重缺乏,更存在分配不均的问题。此外,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失能失智老年人及其家庭对照护资源和服务了解不足;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的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分类管理等健康教育和预防干预的缺乏,也加重了我国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压力。对此,刘金英建议,统筹社会多方力量,加强失能失智老人照护服务体系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主任医师刘梅林——建议加强基层老年人慢病管理体系建设

刘梅林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剧,老年人慢性疾病的防治与管理已经成为基层医疗服务的重点。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实施,国家卫健委会同相关部门出台多项文件,对老年人慢病防治与管理和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对此,刘梅林建议,要继续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设施及资源投入,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形成政府、医疗机构、社区、家庭等多方共同参与的格局。由基层医院和家庭医生团队做好慢病、失能失智患者的基层医疗服务和家庭管理,建设规范的安宁疗护、人文关怀服务体系,方便患者在基层得到优质医疗照护。定期进行老年人健康风险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进行健康指导、分层管理。完善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对老年慢病患者进行动态跟踪管理。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建议制订《养老服务法》,积极应对老龄化

张天任认为,制订《养老服务法》,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养老立法体系,有利于进一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 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养老产业发展。“有必要通过立法推动基本养老服务加快发展,为建设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张天任建议,充分吸收地方立法实践和学术研究成果,尽快启动立法程序,制订《养老服务法》,充分融入我国特有的文化、社会制度和经济状况,使立法更符合我国养老服务的实际情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立法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葛桂录:发展“备老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葛桂录聚焦“银发经济”,带来相关提案。如何增进老年人福祉?如何看待《意见》中银发经济的新内涵?葛桂录认为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意见》中赋予了包含“老年阶段的老龄经济”和“未老阶段的备老经济”两个方面的新内涵。这说明,从国家层面提出“备老经济”,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框架下的总体考虑,发展“备老经济”,是为更好服务老年群体做准备。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李龙倜:护士、护理人员权益需得到更有效保障

她认为老龄化时代到来,老年人照护力量严重不足,这一新职业的出现表明社会对于护士特别是养老护理人才需求急剧增加。“病患及老人所需的是有丰富专业知识储备、过硬专业技能及良好的沟通能力、有爱心、责任心、奉献能力强、积极向上的护理人才。”李龙倜说。她认为,想要吸引更多人才报读护理专业,加入老年护理照护行业,首先要加大对护理专业院校的建设和支持,提高教学水平和设施设备;还应优化课程设置和继续教育,建议护理专业院校开设养老护理等专业,有条件的医院开展临床实用型养老护理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基层养老护理人员培训机制。“护士、护理人员是直面老人、病患的一线人员,他们的职业安全、福利待遇、职业发展等问题需要得到更有效的保障。”她说。李龙倜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护理服务中的医疗暴力和职业伤害问题偶有发生。“针对护士的法律仍停留在条例层面,强制性和约束力不够,已不能满足新时代护士工作的需求,护士合法权益保障还存在制度缺陷,亟待进行立法。”

全国政协委员王行环:关注“一老一小” 实现全民

健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医生,我对此深有感触。当前,营养过剩和运动不足带来的肥胖症、糖尿病等健康问题正向青少年扩展。去年全国两会上,我建议家校社联动,提升青少年体质。今年我继续关注全民健康,特别是“一老一小”群体的健康问题。家家都有小,人人都会老。“一老一小”事业发展得好不好,不仅事关当前,更事关国家长远。实现全民健康,需要我们更加重视“一老一小”的健康,由此降低全社会疾病负担。对标新形势、新需求,我们要将“一老一小”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要把“一老一小”事业发展当作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着眼于全龄人群和全生命周期,加强养老与育儿储备,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局面。将应对“一老一小”问题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促进“一老一小”事业和其他产业协同发展,重点深挖老龄化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协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人口高质量发展,多角度谋划、全方位发力。以数字化赋能“一老一小”服务,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技术丰富应用场景,培育康养善育新业态,为“一老一小”提供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定制化服务。

——免责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

来源:媒体综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我妈被狗血短剧套路,已花了数万元” 下一篇:3·15漫画|“骗老族”退!退!退!这是一份最新防骗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