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版新冠诊疗和防控方案发布!一文读懂重要更新

作者:清檬养老-专注定制        来源:环球时报健康        发布时间:2023-01-11 17:06:37        点击:

受访专家: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 殷凯生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牛雨蕾

1月6日、7日国家卫健委紧急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以下简称《诊疗方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以下简称《防控方案》)。针对相关重点修订、变化内容、大家关心的各种疑问,“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梳理了相关内容,并邀请专家为大家解读。

诊疗方案

诊疗方案

一、两个诊疗方案都将疾病名称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为何要进行这样的调整?

答:《诊疗方案》解读称,主要考虑,疫情早期新冠病毒致病力较强,临床上大部分有肺炎表现。随着新冠病毒不断变异,奥密克戎毒株成为主要流行株后,病毒致病力减弱,感染人体主要表现为咳嗽、发热、咽痛等,仅有少部分感染者会进展为肺炎。更名为“新冠病毒感染”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疾病特征。

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殷凯生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多项因新冠病毒感染死亡患者尸检结果均显示,新冠病毒不仅侵袭呼吸道和肺,还侵袭心、脑和其他各种器官。”将其称“肺炎”,已不大合适。

二、不再判定“疑似病例”,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答:《诊疗方案》解读称,随着诊断手段的日益丰富和诊断效率的不断提高,目前新冠病毒感染已可通过核酸和抗原检测等实现及时、快速、准确诊断。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出现因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符合疾病特点、但病原学检测较长时间不能明确的情况。为进一步提高临床诊疗效率,更好实现快速收治,第十版不再判定“疑似病例”。

三、为何要增加抗原检测阳性作为诊断标准?

答:随着抗原检测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检测准确性的不断提高,新冠病毒感染者特别是传染性较强的感染者,能够通过抗原检测得到及时诊断。且考虑到多数感染者居家治疗,抗原检测操作简便,方便感染者进行快速自我检测。但《诊疗方案》也明确指出,“检测原则”仍是“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为确诊的首要标准”。

殷凯生称:“相较核酸,抗原更加方便快捷,现在很多民众也学会了自己测抗原,虽然也有假阴性、假阳性,但总体来说可以反映真实情况。”因此,将抗原作为诊断标准符合实际。针对部分群众不测抗原,“发烧了就是阳了”的看法,殷凯生认为,这有一定局限性:“感染新冠和感染流感病毒的症状有较大相似性,发烧、咳嗽、咽痛,极易混淆。”这样,就有可能一部分人会把因流感或其他疾病引发的症状,混淆为“阳性”。“是感冒还好,但如果是其他疾病引发的,又没有采取其他措施,很可能出现危险事件。”殷凯生表示。

四、为何要进一步优化“临床分型”?

答:《诊疗方案》提到,新冠病毒早期致病力较强,相当数量感染者出现典型的肺炎表现,因此在临床分型上采用了“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的分类方式。随着病毒不断变异,特别是奥密克戎毒株流行以来,病毒致病力逐渐减弱,疾病特点发生了明显变化,大多数感染者症状较轻,发生肺炎的比例大幅降低。为更好体现疾病特点,第十版对临床分型进行了调整,主要根据感染者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危重型”更加符合临床实际。

“临床分型对普通人意义不大。”殷凯生说:“普通人可能更想了解,出现什么症状需要去医院。”1)高烧不退。普通人由于感染病毒引发的发热症状一般会在3天内退去,如果长时间发热,且持续高热,就可能转变为重症,需要去医院。另一方面,持续高热也可能与感染病毒无关,是其他疾病引发的,这种情况下也需要去医院。2)出现了呼吸困难、次数加快,胸闷、气喘等情况,要尽快送往医院。3)指氧浓度下降至小于93%,说明患者处于低氧状态,也需要赶紧前往医院。4)有其他身体不适、过于难受的情况,也要去医院就诊。

五、《诊疗方案》不再要求病例“集中隔离收治”,有何缘由?

答:随着“乙类乙管”措施的实施,新冠病毒感染者可根据病情救治需要选择居家治疗或到医疗机构就诊,各类医疗机构均可收治。为此,第十版因时因势调整收治策略,不再要求病例集中隔离收治。

“该条措施是基于现实的情况做出调整。”殷凯生说。但有阳性人员的家庭仍不能松懈,应居家做好防护工作,如家庭成员尽量戴口罩、轮流就餐、定期清洁消毒家庭用具、阳性患者自己居住单独房间,减少与其他成员接触等。

六、《诊疗方案》在治疗方法方面有哪些完善措施?出于什么考虑?

答:治疗方法方面主要有四点措施:

一是将我国已经批准上市的抗新冠病毒治疗药物纳入新版诊疗方案,进一步丰富抗病毒治疗手段。《诊疗方案》显示,主要增加了“阿兹夫定片、莫诺拉韦胶囊”等药品。

二是进一步完善了重型、危重型病例诊断标准和预警指标,对新冠病毒感染重症病例进行科学准确判定,同时将未全程接种疫苗的老年人加入重症高危人群,将生命体征监测特别是静息和活动后的指氧饱和度监测指标等加入重症早期预警指标。

三是进一步强化新冠病毒感染与基础疾病共治理念,强调要加强感染者基础疾病相关指标监测,并针对基础疾病给予相应治疗,更加有利于促进患者全面恢复健康。殷凯生称,有数据显示,重症、死亡的病例中,有较多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同时为患者进行慢性病治疗,有助于缓解症状,降低危重概率。此外,也有部分人,因治疗感染忽视了对原发病的治疗,导致原发病加重,也是得不偿失的。

四是进一步优化儿童病例临床表现和救治相关内容,结合临床实际提出了儿童感染奥密克戎毒株的特点,完善了儿童重型病例早期预期预警指标,对儿童感染者可能出现的急性喉炎、神经系统并发症等特殊情况提供了治疗方案。殷凯生说:“儿童一直是治疗的薄弱环节,很多方案、药物都是针对成年人的,此次增加对儿童救治的相关内容,显示国家希望补齐短板,加强对儿童新冠患者救治的规范性。”

五是进一步完善了中医治疗相关内容。加强了对重型、危重型病例中医药救治指导,增加随症用药方法,更加贴合临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儿童病例中医药治疗方案,增加针灸治疗方法。此外,《诊疗方案》还增加了恢复期的治疗方案。殷凯生称:“中医、中药、针灸,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赖以生存的重要工具,此前的疫情救治经验也表明它们对于治疗是有效的。因此,此次加入相关内容是非常正确的。”

七、《诊疗方案》对“出院标准”做了哪些明确规定?

答:《诊疗方案》明确提出,“乙类乙管”措施实行后,不再强化对感染者的隔离管理,而是按乙类传染病予以诊断治疗。为此,第十版不再对感染者出院时核酸检测结果提出要求,而是由临床医生根据患者新冠病毒感染、基础病或其他疾病诊疗及健康恢复状况等综合研判:当“患者病情明显好转,生命体征平稳,体温正常超过24小时,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改善,可以转为口服药物治疗,没有需要进一步处理的并发症等情况时,可考虑出院”。

八、《诊疗方案》对医疗机构内感染预防与控制有哪些调整?

答:共有四点具体措施:一是进一步落实门急诊预检分诊制度,做好患者分流。同时,指导就诊患者和陪同人员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提供手卫生、呼吸道卫生和咳嗽礼仪指导。二是加强诊室、病房、办公室和值班室等区域清洁消毒和通风。三是根据暴露风险落实医务人员个人防护要求。四是规范处理医疗废物,落实患者转出或离院后的终末消毒。

九、《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都增加了“预防”内容,这是出于什么考量?

答:殷凯生表示,在《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中均加入预防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当前,随着政策调整,有一部分人放松了警惕,不再认真做好预防措施,这是错误的。一则,还有一部分人没有感染,需要做好预防;二则,国外还有新的病毒变种出现,大家并不是得了一次之后就不得了,很多人可能面临二次感染、三次感染的风险。因此,基本的预防仍要做好。

十、《防控方案》明确了哪些重点监测工作?有何影响?

答:《防控方案》提出,常态化情况下,主要开展病毒变异监测、个案报告、哨点医院监测、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城市污水监测等。应急情况下,增加核酸和抗原检测监测、部分医疗机构门(急)诊监测、重点机构监测、学生监测、社区人群哨点监测等。明确监测信息和疫情信息发布要求,根据防控需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殷凯生表示:“做好相关监测是为了便于我们及时了解病毒变种,及时应对。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目前,病毒仍在变异过程中,情况还有恶化的可能,不能放松警惕。

十一、《防控方案》增加了哪些优化检测策略?

答:《防控方案》称,社区居民根据需要“愿检尽检”,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对有关就诊人员和住院患者、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工作人员和被照护人员、社区重症高风险人员等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明确社区保留足够的便民核酸检测点,保障抗原检测试剂充足供应,保证居民检测需求。殷凯生认为,虽然普通人可以不用检测了,但高危人群仍有较大风险,尤其是医疗机构、养老院、社会福利院等,一旦波及,可能出现爆发性流行,很多高危老人几乎难以避免。

十二、《防控方案》对“传染源管理方式”做了哪些调整?

答:《防控方案》称,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实施分级分类收治要求,未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无症状感染者、轻型病例可采取居家自我照护,其他病例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十三、《防控方案》最后一条提出“流行期间紧急防控措施”,是不是防范于未然?

答:《防控方案》明确指出,疫情流行期间,结合病毒变异情况、疫情流行强度、医疗资源负荷和社会运转情况综合评估,适时依法采取临时性的防控措施,减少人员聚集,降低人员流动,减轻感染者短时期剧增对社会运行和医疗资源等的冲击,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殷凯生表示,这一点也是出于对未来情况的谨慎考虑:“万一再出现病毒流行,我们仍可能会采取措施。”相关政策调整,将基于对现实情况的具体评估。



上一篇:我国痴呆患者超1500万人,老年人群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 下一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恢复期健康管理专家指引(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