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作者:清檬养老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8-06-18 15:01:00        点击:

端午节到啦
各位的粽子到位没有呢
说起粽子
市场上每年都会推出新口味
烧肉粽、鲜肉粽、蜜枣粽
蛋黄粽、豆沙粽、红烧排骨粽
……

 

想想都忍不住流口水啦
粽子除了口味不一样外
做法也是形形式式的
炒、煮、蒸、炸、糖醋
真是美滋滋~

北京的端午节
除了吃粽子外
还有很多有趣的传统哦


祭神祭祖

 


端午节由来跟很多文化名人有关,这些文化名人大都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都是忠孝之人,二就是跟“水”有关系:屈原投江,伍子胥死后被扔入水中,曹娥是投江救父。民间流传最广、最有影响的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楚大夫屈原。宋代为表彰屈原的精忠,追封他为忠烈公,正式将五月五日端午节。
北京文人有端午节到二闸三忠祠上香的传统,祠内供奉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祠院宽敞,祠后有濯缨亭正临通惠河边。

 

“斗百草”

 


端午节这一天,京城儿童喜欢玩一种叫斗百草的游戏,一种看法认为最初的斗草游戏,很可能跟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的中医草药学有着密切关系:每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而斗草就是古人端午采草药歇息时,相互玩耍逗乐的一种休闲游戏。
斗百草的玩法之一是比较草的韧性。这就要求参赛者在参赛前注意寻找那些草或花茎有韧性的作为自己的“选手”,无形中形成识别花草的要求。那种能“斗”倒各草的“选手”,则成为大家公认的当日“百草王”。斗百草另外一种玩法是比赛谁采摘的花草的花色品种多和新奇。


挂菖蒲插艾叶

 


民间信仰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老北京人过端午节时大多在院门前和房檐挂菖蒲插艾叶。民间有用它来驱邪。
在端午节,人们还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有的还用菖蒲根泡酒,以为喝了能健康长寿。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民间方士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菖蒲身上这层驱邪避害的文化含义使它成了人们过端午节时必不可少的一件物品。


游天坛

 


北京还有游天坛风俗。《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日避毒也。过午后,走马坛之墙下。无江城系丝段角黍俗,而亦为角黍。无竞渡俗,亦竞游耍。”上海还有钟馗赛会,由一男子饰成钟馗,手挥宝剑,前举一纸糊蝙蝠,作“喝福来迟”状;跟随全副仪仗,穿行街市,以作驱祟。另外端午期间还有马戏、抢鸭活动。
辛亥革命以后,北京人在端午节以去昔日皇家园林游玩为时尚,以去天坛最受欢迎,人们认为此地能“辟毒”,所以游人较多,其他皇家园林也是人们爱去的地方。除此之外,什刹海、金鱼池、高梁桥、二闸……均是端午游玩之地。

 

喝雄黄酒

 


老北京人还有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必须慎用。

 


端午由来的说法有很多
其中以纪念诗人屈原流传较广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诗人屈原的高风亮节
成就了端午节的节魄
端午凝结了中华民族传统
体现了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沉淀
未来,独具魅力的中华传统
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上一篇:世界杯来了,熬夜看球别掏空了身体 下一篇:世界高血压日|盘点高血压病的防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