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深受抑郁困扰“精神赡养”不能缺席

作者:清檬养老-专注定制        来源:宁夏日报        发布时间:2021-09-10 16:21:00        点击:

有时候睡眠不佳或者没有食欲,还时常感到胸闷气短、头疼乏力、周身疼痛等不适,但却检查不出任何问题;觉得目前的精力远不胜从前,不仅记忆力减退,思维迟滞,甚至对曾经喜欢的工作、爱好、社交都失去了兴趣;经常感到情绪低落,焦虑多疑……绝大多数人把老年人的唉声叹气、郁郁寡欢误以为“他只是暂时心情不好罢了”。其实,这些很有可能是老年抑郁症的表现。

老年抑郁症

在老年人群体中,抑郁是一个常见的问题。我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老年人对精神生活和养老层级追求的不断提高,养老不再局限于物质生活的满足,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作为子女,更应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常交流、多陪伴,加强“精神赡养”,让父母度过充实、幸福的晚年。

老人心里有阳光照不到的角落

“老伴刚过世的那段日子,我情绪低落,站在阳台上总有一种想跳下去的冲动……”72岁的银川市民丁女士回想起一年前自己的行为,仍然感到后怕。去年,老伴因病过世,一直被老伴呵护照顾的丁女士感觉天塌了下来。办完老伴后事,她整日窝在家里,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家中独子因工作忙无暇顾及母亲的情绪,少了亲人的陪伴,丁女士一度走到崩溃的边缘。好在两位好友及时发现她情绪异常,陪她去医院就诊,丁女士被诊断为老年抑郁症。朋友鼓励她走出家门,每日走路锻炼。药物治疗和运动调节双管齐下,丁女士慢慢走出了丧夫之痛,直面今后的生活。

2018年,年过七旬的张大爷被确诊为前列腺癌,从他拿到诊断结果的那天起,就再不愿与家人多说一句话,除了看病去医院外,平时很少出门,对于前来探望的儿女和对他嘘寒问暖的老伴,都是冷漠对待。即使是节假日家人聚餐,也是草草吃上两口就匆匆离席。去年9月,张大爷与世长辞,儿女回想起父亲生病这几年的变化,突然意识到老人情绪或许出了问题。通过向医生咨询,才知道张大爷在患病期间情绪低落,是典型的抑郁症表现。

抑郁症表现

石嘴山市民赵先生已退休5年,去年起就经常感觉全身乏力、懒怠进食,以至于靠轮椅代步,最终卧床不起。家人多次带他到医院就诊,可一直查不出病因。后来在医生的建议下去看心理门诊,经医生分析,家人才意识到,老人卧床之前出现的情绪低落、兴趣缺乏、悲观厌世的情绪是抑郁症状,但一直未引起家人的重视,都认为他一时适应不了退休生活,由此延误了最佳治疗期。

固原市民哈女士的女儿小琼大学毕业定居银川。今年年初,小琼生了二胎。刚把大孙女带到6岁进入小学,哈女士轻松了不到一年,不得不再次“北上”帮助女儿带孩子。“这次来银川的心情和之前完全不同。”哈女士说,一来自己上了年纪,每天带孩子体力不支;二来老年人和年轻人的育儿方式大不相同,就连最简单的给宝宝用尿布还是纸尿裤,女儿都多次和她发生激烈争执。“现在女儿家里两个孩子闹哄哄的,小两口工作也忙,我就像个老妈子,又要照顾孙子,又得做饭,伺候完这个伺候那个。”哈女士说,“我现在掰着手指头熬日子,心里泼烦得很。”

“丧偶的老人、有抽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老人、长期独居的老人、病痛不断的老人、性格内向甚至孤僻的老人、没有退休金需要子女赡养的老人,现在还包括长期带孙辈,把‘隔代亲’变成‘隔代伤’的老人,都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倾向,更需要被关注和照顾。”宁夏宁安医院睡眠中心主任李赓说。

哪些老人更容易被抑郁症盯上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加上社会变革、家庭结构改变,传统大家庭模式被以核心家庭为主的多样化小家庭模式所取代,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群体日益庞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老年人抑郁、焦虑等疾病高发。”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方建群教授说,老年人是心理疾病的易感人群,但人们大多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却往往容易被忽视。

据了解,年龄、婚姻状况、与子女的联系紧密程度以及参加老年活动的次数等都和抑郁症的发生有关。数据显示,75岁至89岁老年人较65岁至74岁老年人抑郁发生风险高0.51倍;离婚老年人抑郁的发生风险可能增加3.4倍;和儿女每周联系2至3次的老人,抑郁症发生风险相较无子女联系的老人低0.36倍;老年人自己找乐子也很重要,参加老年活动能使抑郁发生风险降低0.6倍,且在自己能接受的范围内参加频次越多越有益。此外,自信的老人更健康,认为“自己是社会负担”的老年人存在抑郁风险,抑郁发生风险较认为“老年人不是社会负担”者增加1至2倍。

“老年抑郁症患者往往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种种身体不适正是在说明‘我不开心’‘我情绪很糟糕’‘我的生活没有乐趣’。”宁夏心理卫生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情绪低落是抑郁最明显的症状,通常这种低落的情绪早晨加重、傍晚减轻,且在此基础上,患者还可能出现自我评价降低,经常自责,觉得对家庭没贡献、拖累家人等。

抑郁症症状

“老年抑郁症是很常见的,然而因为社会、文化、躯体疾病等因素常使诊断更为困难。”这位负责人说,老年抑郁症具有一定隐匿性,老年人一般不会主动表达“心情不好”,而会反复诉说各种躯体不适,如头昏、心慌、胃痛、全身无力等,但到医院做各种检查却发现没有明显异常,这时子女就要注意老人是不是经常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是不是经常感到烦躁、坐立不安等。

“老年抑郁症要早发现、早治疗。”李赓说,子女误认为老人“心情不好”,自己调节调节、过上一段时间就好了,往往会延误最佳治疗时间,致使病情加重。其实,老年人情绪低落,和精神心理压力因素有直接关系,老年抑郁症是可以通过积极治疗好起来的疾病,特别要提醒的是受社会偏见、歧视思想影响,老人及其家人明明知道老人患上焦虑、抑郁这些常见的心理疾病,但是为了所谓的名声、面子,担心被人说有“心理疾病”,或者把“心理疾病”等同于“精神病”而不敢或者不愿到正规的精神心理专科医院检查治疗,以致贻误病情。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一些负面情绪可能不一定达到疾病的程度,但常年不健康情绪缠身仍然会让他们的老年生活幸福指数大打折扣。”方建群建议,让专业人员走近老年人帮助他们调整情绪缓解压力,在产生疾病萌芽期及早进行干预,给予相应的心理治疗,对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有很大帮助。“目前,宁夏心理健康专业人员仍十分缺乏,精神科医师数量偏少,应该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心理健康行业队伍。”方建群说。

全社会关注让老年人安度晚年

86岁的高翠芳是一名生活困难的独居老人,同时也是社区重点帮扶对象。她家住银川市金凤区紫园小区,丈夫生前一直身体不好,夫妻俩没有生育子女。前几年老伴过世,高翠芳便很少跟外界交往。“她喜欢独来独往,大部分时间都不出门,偶尔出去晒太阳,也总是一个人坐在凉亭里。其他老人都在聊子女、孙子,她也插不上话。”紫园社区工作人员说。“疾病缠身、无儿无女,让老人变得敏感多疑,没有安全感。”紫园社区党委书记赵凤艳说,像高翠芳一样的独居或空巢老人心理上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孤独抑郁的情绪,针对这些问题,紫园社区从2016年起开展“幸福来敲门”爱心公益活动,针对辖区孤寡、独居、残疾、低保、行动不便的老人,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活动,通过免费送爱心午餐、爱心义诊、公益理发、卫生清理、亲情陪聊、代缴水电费、就医陪护等公益活动,关爱老年人。

“我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人们曾为社会和家庭作出了贡献,当他们进入桑榆之年、岁暮之时,更应得到社会的关心关怀,使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李赓说,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对老年人的精神关怀,更能体现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方建群建议,尽量不要让老人长时间独自一人、长时间隔断与外界的交流。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弱,如果长期让老人独自处在封闭的环境,时间长了他就会不由自主地自我封闭,增加了患抑郁症的风险。另外,全社会也应该帮助老年人营造适合自己的社交圈,大多数老人抑郁都是因为没有与他人进行足够交流所致,老年人应该寻找年龄相同、经历和兴趣类似的老人组成社交圈,经常沟通交流,让孤独寂寞没有可乘之机。研究发现,适当运动可以减缓大脑灰质的衰退速度,而灰质是维持人正常思维、保护大脑的重要物质,因此,老人进行适当的运动,既能强健体魄,还能让他们心理更阳光。

适当运动保持健康,也可以让心里阳光

解决老年人心理问题需要专业的医疗机构、老年人自己、子女、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老人要减少对子女的心理依恋,主动培养兴趣爱好,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调整生活方式,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公益性劳动等,充实晚年生活;子女除了关注老年人的物质生活,也要加强对老人的“精神赡养”,常回家看看,经常与父母联系交流;社区应该提供精神关怀服务,建设供老年人聊天、娱乐、运动的专门场所,为老年人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公益讲座,配备专业的心理疏导员等,全社会共同努力,让老年人过上更加安心、舒心的晚年生活。



上一篇:七八十岁老人学画画,原来是预防老年痴呆 下一篇:发展老年医学科关键是提高认识